close

aodm_gmssvy-nina-lindgren.jpg

最近我在Netflix 上看了諷刺時事的紀錄片大導演麥克摩爾Michael Moore的「接下來入侵哪」(where to invade next) 這部導演走訪幾個歐洲國家,針對年假、所得稅、教育、人權等的民生話題所做的一個紀錄片。不可否認這部紀錄片按照導演誇張的本性,一定有某些程度上的偏見,不過我覺得或多或少幫助我們這些被關在象牙塔裡的觀眾們知道,不同的國家在面對不同課題時施行的政策。

首先導演先到了義大利。他對於為什麼義大利人總是天性浪漫,好像每個人都剛做完愛一樣愉悅感到好奇。得知義大利普遍的帶薪年假約是5週,如果結婚政府還多給你兩週帶薪假確保你蜜月做你該做的事,生小孩有5個月的育嬰假所以你不會錯過初為人父人母的喜悅等。導演訪問了中產階級的上班族與重機界的賓士Ducati的大老闆CEO,無論是老闆或是員工都無異議的相信「要有足夠的時間放鬆,才能好好上班!」。有趣的是幾位受訪者也回答自己除了休假,幾乎一年內很少因為生病而請假!」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心情愉悅,所以連帶也很少生病了呢?

在講到了教育這一塊,麥克摩爾除了到大學教育完全免費的斯洛維尼亞,在這個緊鄰奧地利南邊的中歐國家,政府相信知識是公有財,也就是人人都應該有權利受高等教育。如果必須要花一筆錢唸大學,學生們在還沒畢業前就要負債,那麼政府便是沒有做到責任照顧人民。以我自己的淺見,雖然收費的大學教育有可能可以提供學生更好的學習環境,但同時也有可能因為學生們必須煩惱學貸問題,而無法專心做學問,甚至寧可選擇投資報酬率更高而不是自己喜歡的的工作。

接著導演到了芬蘭,發現他們不僅沒有私立學校(私立學校在芬蘭是違法的)。而且他們的國小國中學生一週約只上不到20小時的課,這還是包括午餐時間,回家作業更是半小時內絕對做得完的。剩下來的時間要幹嘛呢?老師說:「玩!」。老師說在玩的過程中,學生反而可以因此對生活中的所聞產生好奇心,進而發現自己的興趣。而當學生自己自發性的研究某一科目,教育才會有效率的培養出不同領域的人才。也難怪為什麼芬蘭的教育已經成為最近幾年許多國家研究的對象。

導演在片中不可思議芬蘭的「少即是多」的教育方式,同時建議美國的自己人應該效法芬蘭。我不禁想,當時我到美國唸書時,早已經覺得課業壓力是台灣的1/10不到,那芬蘭的學生們過的生活到底是怎麼樣的生活呢?比起美國人,歐洲人更會過生活。我在法國經過盧森堡公園時,也訝異一個平日的下午公園內居然充滿了男女老幼,許多年輕人帶著啤酒抽著香菸,一群人席草地而坐一邊享受午後陽光,一邊聊天大笑。有些人可能會不認同的說:「他們那麼沒有危機意識,不懂的要努力工作,沒有競爭力難怪要被亞洲人取代了!」問題是,我們是否該探討我們努力的目的到底是為了追求什麼?是為了有一天我們搶到更高薪的工作,然後快樂就會隨之而來了嗎?

回想這兩三年我開始有更多時間去研究其他興趣,台灣身邊也有許多朋友上班之餘會去廚藝學校或是花藝教室。每個人都開始在自己原本侷限的生活裡,開始找到了更多的樂趣,也藉著這些活動品味生活,只是有時我也會感嘆,為什麼繞了一大圈我們現在早已出了社會許久才在學著過生活呢?有句諺語說:「富過三代,才知吃穿」,講的不只是外在的表現,更是血液裡已經養成的習慣,這種需要時間養成的氣質與態度,絕不是一夜致富的錢就可以立即換得的。

要真的懂生活的真諦,我們在努力摹仿這些歐洲人悠閒的樣貌之餘,也期許有一天可以真正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。

kgsapvfg8kw-kalen-emsley.jpg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艾莉邊走邊聊 的頭像
    艾莉邊走邊聊

    艾莉邊走邊聊Wander Talks

    艾莉邊走邊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